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语文方舟 >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破解“碎问碎答”?

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破解“碎问碎答”?

2024年03月27日 08:20:05 访问量:1844

当前,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少,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,“碎问碎答”随时随处可见。

什么叫“碎问碎答”?就是老师碎碎问,学生碎碎答;就是老师随意问问题,学生四处找答案;就是老师把文本研读弄成了无数道阅读理解题,学生手忙脚乱永不停息做答案。

“碎问碎答”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。它不仅零打碎敲,肢解了文本;而且使得课堂活动形式单一,课堂节奏单调;尤其是,这样的课堂形态,在琐碎的“问”与“答”之间,缺少了在文本中来来回回行走的“过程”,学生的思维很难得到有效训练。说到底,“碎问碎答”是一种低质量的“对话”。

如何破解语文课堂中低质量的“碎问碎答”呢?杰哥有五点建议:

一、整合“碎问”,形成主问。曾经听一个老师的家常课,《绿》,我一边听课,一边给这位老师做统计,看看她一节课能提多少个问题,最终的统计数据是29个。评课交流的时候,我跟这个老师说,你如果能把这29个问题,整合优化为3--4个主问题,让学生围绕“主问题”展开读书和分享活动,那么你这节课的品质就提升了。在很多培训现场,我都建议老师们要好好研究并实践余映潮老师的“主问题设计”。遗憾的是,有不少年轻老师,对“大单元”、“情境式”、“项目化”……情有独钟,却不知道有“主问题设计”,甚至还有语文老师居然不认识余映潮老师——这真是被伪课改专家们带到沟里去的节奏。

二、试试把“问题”转化为“话题”。从问题到答案,活动的空间比较小,思维也不易打开,但如果我们把“问题”转化为“话题”,那么,围绕话题所展开的讨论,就是多元的,在讨论的过程中,师生之间、生生之间、师生与文本之间,可以展开多个轮次的互动,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,学生对某一个话题的认识,才能从简单走向丰富,从肤浅走向深入。我以《背影》为例。有个老师在上课之初,进行了十分钟的“连珠问”,问题有:1.《背影》的作者是谁?2.《背影》的写作背景是什么?3.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?4.“背影”在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几次?5.与四次“背影”联系紧密的还有什么?6.作者四次流泪分别是什么原因?7.作者为什么说“最不能忘记”的是父亲的背影?完成这七个“问题”之后,转入“望父买”精读,有开启新一轮的“连珠问”。我在执教《背影》时,课堂最初的十分钟,就设置了一个话题:我读到了(  )的背影。围绕这个话题,说“父亲的背影”,那是描写对象;说“回忆的背影”,那是文章体裁;说“感动的背影”,那是情感基调;说“买的背影”,那是定点特写;说“多次的背影”,那是散文的线索……这样一个“话题”,避免了“散点式发问”,既能聚焦“背影”,又发散思维,多维度认识文本。

三、努力让学生用“句群”回答问题。我看最近一季的“超级语文课”,不晓得是剪辑人员的审美选择,还是课堂评价标准原本就是那样,反正有太多的“一问就答,一答就对”,说它“超级”,大概就是因为课堂“超级丝滑”的缘故吧!我对那些课堂问答进行微观分析,发现很多的“问答”,都不怎么需要动脑筋,因为很多属于“单词或短语式回答”,有些老师甚至还喜欢“填空式问答”,老师说前半句,学生接后半句,或者老师说大半句,留一个空格给学生填……如此,课堂是热闹的,是那种傻傻的热闹,说不上是老师傻还是学生傻。用句群回答问题的好处在于,答案不是顷刻间就有的,需要对老师的提问信息进行分析,在脑子里形成新的信息加以表述。语言的背后是思维,句群回答问题背后的思维训练,肯定高于单词或短语式回答。而我们一旦形成了让学生用句群回答问题的习惯,我们的“碎问碎答”的习惯,自然会得到缓慢的矫治。

四、语文老师要有持续追问的本事。有些老师的“问题”之所以“碎”,乃是他的许多问题之间,并没有紧密的逻辑关联,所以那些问题就呈现出“碎问”的样子来。我认为,教学中有“提问”,更要有“追问”。从一个提问切进去,持续不断地追问,穷根究底,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推向深入,这样的“追问”的本事,是一个成熟教师的必备基本功。“追问”与“碎问”最大的区别就是,前一个“问”是后一个“问”的前提和基础,后一个“问”是前一个“问”的延展与深化。“追问”可以在预设中提前设伏,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场回答“临时起意”,“追”出更多更深的答案来。

五、改变“满堂问”形态,设计形式丰富的课堂活动。有些老师一节课问几十个问题,还美其名曰“问题串”或“问题链”,即使你的那些个问题成了串,但一节课都在那里“提问题,找答案”,这样的课堂形态就会显得单一乏味。所以,我们要想办法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,让学生在语言活动的过程中,学习理解和使用语言。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论述过,阅读请点击标题:除了“提问题,找答案”,我们还可以有其他课堂活动形式

“碎问碎答”的语文课,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痼疾,想要一下子治愈它是很难的,那么,我们首先就从“课堂上熬住了少讲话”做起吧。

编辑:师亚军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不良信息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 版权所有
联系地址: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